【每日新书】《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如何权衡得失 ,做出最优的选择。
人为什么焦虑,其实是权衡利弊的功利心在做祟。
核心书摘:
“网红”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现象?为什么一些人不惜卖丑、卖隐私也要炒作自己?所谓现象背后必有理论,到底什么理论才能深度解析网红热衷炒作这件事呢?《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会给出答案。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由澳大利亚哲学家斯玛特和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撰写,斯玛特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功利主义的辩护者;威廉斯则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道德哲学家、功利主义的批判者。斯玛特用“仁爱”思想表述最终结果,而威廉斯则用道德的武器对功利主义进行批判。但无论哪一方都有其道理,伟大的作品就是引发读者的思考。
关于作者:
J.J.C.斯玛特,澳大利亚哲学家,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伯纳德·威廉斯,英国哲学家,20世纪最为重要的道德哲学家。
学什么:
1、正方观点:行为功利主义追求“幸福最大化”
2、反方观点:功利主义的盛行将会是一场灾难
3、功利主义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近些年,网红在社会上越来越受追捧,网红就意味着流量、高人气、话语权、高收益,很多人都羡慕这种快速的成功,于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类高颜值网红,还有所谓“名媛”。他们或者出现在各大直播平台获取观众打赏,或者靠着滤镜美颜和各种奢侈品做时尚“分享”,快速收获流量粉丝,然后商业变现。
网红非常吸引眼球,互联网上也频频爆出与网红相关的热点新闻,前段时间一个男人控诉网红女友出轨的65页PPT,更是让全网都沸腾起来。这份65页PPT所透露出的一些细节更是让人震惊,其故事之离奇、情节之曲折,让人感叹“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凑过热闹之后,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整个事件,还是有两点让人惊叹:一个是该网红女友迅捷的成名之路,另一个则是她非同寻常的“恋爱管理能力”。这个网红就像在直播间运营人设一样,目标直接地运营她的恋爱、生活,事业上依靠身为CEO的男友重金打造,婚恋上还有其家人作为幕僚团队给予各种“指导”,而这位网红只凭着高颜值,就可以快速拥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富足生活。
我们不禁要问,“网红”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现象?为什么一些人不惜卖丑、卖隐私也要炒作自己?所谓现象背后必有理论,到底什么理论才能深度解析网红热衷炒作这件事呢?在今天我们邀请大家共读的这本《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由澳大利亚哲学家斯玛特和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撰写,他们同样毕业于牛津大学,研究领域同为伦理学、心灵哲学和政治哲学,只不过斯玛特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功利主义的辩护者;威廉斯则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道德哲学家、功利主义的批判者。可以说,这两个人绝对算得上是一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对手。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两位哲学大师亲自上阵的巅峰对决,他们围绕着功利主义进行了尖锐的争论,至于赞成还是反对,书友们可以自行选边站队。
《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听完本书,你就会知道: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功利主义?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焦虑、为什么总是容易感到不平衡?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把“功利主义”与“功利心”划上等号?
一、正方观点:行为功利主义追求“幸福最大化”
正方辩手斯玛特一开篇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功利主义的支持。而在详细阐述正方观点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一点介绍,以便让书友们了解什么是功利主义,以及斯玛特的行为功利主义究竟主张什么。
哲学上,功利主义不是望文生义的“只要利益,不要道德”,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它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如何做,才能让最大多数人获得幸福?功利主义是享乐主义的一种形态,它将快乐、利益、幸福看成了唯一的善;功利主义属于结果论,因为它评判善恶的标准是:一件事是对是错、该不该做,归根结底要看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当然,功利主义也不是只关注个体的功利得失,它还关注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基本利益。
斯玛特所支持的行为功利主义,就是仅根据行为产生的好或坏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或错误。简单来说,结果是好的,行为就是对的;结果是坏的,行为就是错的。它是功利主义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比如说,说谎当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说谎产生的结果是好的,例如军人为了保守军事秘密而说谎,行为功利主义者就会认为说谎是正确行为。值得一提的是,斯玛特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普遍仁爱”原则,希望能够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关爱所有人。而在斯玛特看来,他支持的行为功利主义是最合理的、最经得起辩驳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地说一下斯玛特的观点:
1、幸福最大化原则
人们通常把功利主义的总原则称为“幸福最大化原则”,而行为功利主义的目标并不是让“所有人幸福”,而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多幸福”,他们的理由是:既然世事总是无法十全十美,那么就选择让大多数人获利的做法吧。这条总原则,也是功利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功利主义很早就有了,很多古代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培根等都曾提出过功利主义的观点,但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理论开创者,则是18世纪的英国学者边沁。边沁以痛苦和快乐作为理论基础,其学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个人痛苦和快乐的量来衡量个人行为;二是寻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沁之后的功利主义集大成者是约翰·密尔,他进一步完善了边沁的思想,一方面指出评估行为的时候,不能只看快乐的量,还要看“质”,也就是这种快乐是不是胜过其他快乐;另一方面,在幸福的问题上,密尔改变了边沁的个人主义立场,认为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的福利,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行为功利主义成为功利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斯玛特就是行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普遍仁爱”的新观点,但也维持了“幸福最大化”的总原则。从普遍意义上看,这个总原则也体现了功利主义关注大多数人类幸福的仁爱情怀。
2、平均幸福与总体幸福
与约翰·密尔的观点不同,斯玛特的行为功利主义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追求最大幸福的过程中,行为功利主义也主张看重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渺小。这样一来,人们做事时就要考虑两方面效果,一是自身的幸福,二是社会的总体幸福,而且两者同样重要,不能为了实现总体幸福而忽视自己。比如,斯玛特就认为,人人皆为目的,在实现功利效果时,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否则即使达到了幸福最大化的效果,功利主义也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但是,当社会总体幸福与个体幸福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做选择呢?斯玛特并没有在书中给出解决方案,他只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行为如果能有效地增进总体幸福,那么也能够增进平均幸福。
3、行为结果的计算
斯玛特强调,一个行动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它能否带来最大幸福。例如一个人面临A和B两种行为,如果行为A带来结果优于行为B,那么这个人选择A就是正确的。
而行为的结果也是可以评估和计算的。边沁曾经指出,做游戏带来的幸福与读散文诗带来的幸福本质上是没什么分别的。在此基础上,斯玛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每做一件事,幸福都是可以计算的,比如说写诗的幸福、听音乐的幸福、晒太阳的幸福、满足孩子的幸福,甚至是狗找到一根肉骨头的幸福……通过计算,我们就能做出让幸福总值最高的正确选择,这样效率更高,不会浪费社会资源。
书中讲了一个功利主义者常举的例子。
假如我只有一剂特效救命药,现在却有两个病人急需, 这剂药应当如何分配呢? 每人分一半, 那么两个人都活不成, 虽然公平了,却没有带来幸福最大化的结果;如果给其中的一个人, 则又会违背分配正义的原则。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按照斯玛特的理论做选择就简单了:如果这两个人中一个年轻,另一个年老,其他条件都差不多,那么就应该把药给年轻人;如果年轻人身患残疾,而年老者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能给社会施加更多影响,那么药就应该给老人。总而言之,功利主义者就是通过计算幸福总值,权衡利弊,让药发挥最大作用,求得幸福最大化。
因此,面对选择时,功利主义者总会反复比较、计算,以此来确定不同情形下哪一种的“幸福总值”是更高的,这也为行为功利主义招来了批评。比如,有人会反驳说,我们不可能在做每件事之前都做精密的计算,如果我们真的坚持这样做了,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变成疯子。而且这样的计算让人感觉功利主义者过于冰冷,他们不在乎过程有多么违反常理,而只在意是否达成了最终的结果。
4、普遍仁爱
作为功利主义的捍卫者,为了打破功利主义的现实困境,斯玛特提出了“普遍仁爱”观点。斯玛特认为,人不可能纯粹地利他,毕竟人类天性就是自私的。因此,行为功利主义的伦理基础应该是仁爱,而不是约翰·密尔说的“利他”。
斯玛特所说的“仁爱”是指对被爱对象的呵护关爱,同时也是对他个人幸福的尊重、保护和促成。斯玛特还强调,生活中,我们应该相互礼让、相互帮助,这样一来,在仁爱的环境里就能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可以说,普遍仁爱的祈愿是非常美好的:每个人都珍视别人的幸福,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幸福都被别人珍视;人人被平等对待,社会中就可以容纳多种多样的幸福,这可能就是大多数人期盼的最好社会吧。
斯玛特所说的普遍仁爱,无疑是迄今为止,功利主义提出的最崇高的伦理原则,但是能否实现,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普遍仁爱明显比儒家的“仁者爱人”、基督教的“对邻人的爱”要求还要高,除非人人都达到北宋思想家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的境界,把我们的爱扩散到亲朋关系之外,否则普遍仁爱只能是一场空谈。(张载就是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北宋思想家、教育家)
另外,“普遍仁爱”原则要求我们在行动时,要从他人的视角来看自己的行动,而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直观地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事情,所以普遍仁爱更像是一种理性要求,在实践中的可行性还需要检验。比如说,生活中,愿意把自己有限的钱捐给慈善机构用于救助穷人的人毕竟是少数啊。
在本书的上半部分,斯玛特以直白的语言,努力地在各种批评声中为功利主义辩护,他没有进行全面的论证,只是选择了普遍仁爱原则、功利主义行为原则等几个重点出击,除了个别理论无法自洽,总体还是成功的,他让我们看到了功利主义理论在现代的不断完善,也让我们看到了功利主义让社会效率更高的优点。而接下来伯纳德·威廉斯就将火力全开,他从消极主义、人格完整性、道德困境等方面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全面回击。
二、反方观点:功利主义的盛行将会是一场灾难
功利主义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批判,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道德批判。我们的反方辩手威廉斯就将从个人视角,对功利主义发起道德批判。大师的思想非常深邃,为了让书友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下面会尽量举例来说明他的观点。
1、消极责任与人格完整性
功利主义有一种消极责任信条,大意是说:如果我知道做某件事,将出现A结果;而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就会出现比A结果还要糟糕的B结果。因此,如果我放弃做这件事,就必须对B的糟糕结果负责。
威廉斯认为,这种消极责任信条使功利主义者无法理解人格的完整性,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他人做的事情负责。功利主义者总是把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也纳入到考虑中去。
在书里,威廉斯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一下:
第一个例子:乔治是一个化学博士,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他生活拮据,急需一份收入。一位老化学家给他介绍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就是从事生化武器研究。乔治很想得到这份工作,但是不愿意用自己的知识来制造违反人性的杀伤性武器。老化学家却对他说:如果你不接受这份工作,另一个对于生化战争报有热情的人也会做这份工作。请问,乔治是否应该接下这份工作?
第二个例子是:吉姆是一位正直和善的植物学家,正在南美进行科考工作。有一天,他偶然在一个广场上目睹了一场血案——一个上尉军官正准备枪杀20个无辜的印第安人。为了表示对国外访问者的友好,这位军官授予了他一份“殊荣”:如果他愿意亲手杀死其中一个印第安人,那么另外19个印第安人将被释放,否则20个印第安人都会被杀死。请问,吉姆应该如何选择?
如果乔治和吉姆决定遵守基本道德,按照功利主义的消极责任学说,他们就应该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因为他们“不做某件事”,最终带来了功利化最小的结果。所以,乔治应该接替这份工作,吉姆也应该杀死一个印第安人。
但是,如果乔治和汤姆真这样做了,就违背了“不可枉杀无辜”的基本道德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功利主义甚至给不出一个反对“杀害无辜”的理由。毕竟功利主义认为,如果谋杀一位无辜的人,就能够给社会带来极大益处或避免更大灾难,这样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结果主义的尴尬困境
威廉斯把功利主义的道德准则概括为:结果最优,那么行动就是最优的。这样一来,功利主义就被归入了结果主义。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不可能只看结果,不在意过程,因为过程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威廉斯提出了一个关于旅行的问题: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人们看重的是到达某个地方,还是旅行过程中的新鲜体验呢?答案很明显是后者。而功利主义的结果论就无法给出正确答案。
目的性强,既是功利主义的优点,也是功利主义的缺点。功利主义只考虑目的,考虑最优选择,不考虑心理或情感,这一点人们在心理层面肯定是无法接受的。这也是威廉斯对功利主义最大的担忧,他认为,功利主义这种只看结果,对行为没有任何限制的理论,与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也没什么区别,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可能带来某种马基雅维利式的恐怖。
3、远期效果的两种类型
在书中,威廉斯还讨论了功利主义远期效果的两种类型,也就是心理效果和先例效果。从这两种效果类型来看,功利主义者似乎也考虑过一些平衡因素。
首先说心理效果。人们只看结果做选择,事后难免会产生愧疚、罪恶感之类的自责情绪,而功利主义就算把自责作为平衡因素计入考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功利主义认为,自责情绪不会产生任何社会效益,所以那些愧疚和罪恶感也是多余的。就象前面案例中的吉姆,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他为杀害一个无辜印第安人感到愧疚,这样做于事无补,也不会带来任何益处,那么就应该把这种愧疚情绪排除掉。
威廉斯在书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假设社会中有一个少数族裔,这个少数族裔既没有造福社会也没有危害社会,但是公民们普遍对他们存有偏见,政府也没办法改造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功利主义的幸福最大化计算,就应该驱逐这个少数族裔。这个例子无疑会让功利主义者感到非常尴尬,并且很难反驳。
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先例效果。所谓先例效果,就是在道德上,人们可以做其他人已经做过的事。比如,寒冷的冬天里,已经有人砸破了车窗,那么路边的乞丐为了让自己不被冻死,也可以去车里拿一件保暖的衣服。先例效果似乎也带来了一些道德上的平衡,因为人们不必冒着违反道德的风险做第一个行动者,只是跟着做一些结果正确的事情。乞丐偷衣服的例子是很清晰的,但是现实中先例效果往往发生在混乱的情况下,功利主义很难在复杂的情形中做出精密计算。
4、社会领域对功利主义的选择
比起私人领域,功利主义者更在意社会领域的政策选择,毕竟政府决策比我们普通人的决策有更广阔的影响力。而且功利主义者也认为,现代政府有义务增进公民的福祉,与功利主义精神更匹配。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威廉斯认为,一个社会选择一种精神体系,首先要考虑它要求政府去做的事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个体福利与集体福利之间的平衡。那么,按照功利主义的幸福最大化标准,社会领域是否能从技术上实现对功利主义的应用呢?
用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GDP增长是一个社会最大的善,因为它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如果我们只要GDP增长,其他不论,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一些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被损害;环境被破坏;经济野蛮生长拉大贫富差距等等。这就会在功利主义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造成巨大鸿沟,在技术上无法克服,也无法被主流民意认同。事实上,在不同社会中,都会有学者对功利主义思潮保持警惕和反思,比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功利主义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
威廉斯最后还指出,如果无所不为的功利主义行为在社会层面盛行,那么将会引发一场灾难,他的担心是,当一个社会单一地追求功利主义时,就真的会有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毕竟在功利主义的计算中,是没有绝对道德存在的。
威廉斯以“人格完整性”为中心,举了很多例子对功利主义进行批判。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例子大多是从心理层面来讲的,而不是哲学角度,这就给他的批判效果打了个折扣,让我们不免有点遗憾,因为他的对手斯玛特,是从纯粹哲学角度来为功利主义辩护的,在思考的维度上,似乎站得更高。
三、功利主义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通过前面两位牛人对于“功利主义”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的涵义是非常复杂的,绝不像字面意义那么简单。那么,为什么生活中人们一提起功利主义,就容易想到“功利心”、想到“自私自利”呢?这是因为,功利主义过分强调结果主义、强调个人感受,他们认为对行为表达赞成或反对时,要看这个行为是会给利益相关者们带来快乐还是痛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功利主义就是趋利避害,它很容易让人陷入患得患失的焦虑;而从政治学角度看,功利主义则类似于利益博弈,更容易让人走向急功近利。
康德曾说过:在我头顶的是天上的群星,在我心中的是道德律令。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计算结果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还要计算正直、诚实、脚踏实地等道德原则,如果我们丢掉了道德,那么,无论叠加多少幸福和快乐,也都是无法找回的。我们更不能完全用功利主义去指导个人生活,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功利主义的人生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刀子,锋利但是不好看。如果生活这盘菜,用这样的刀来切,便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悲哀。”
下面,我们要跨时候对话,讲一个发生在中国魏晋时期的故事,书友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灿烂的生命是如何在功利的催动下走向惨淡终局的。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绝世美男子,他的名字就是帅哥的代名词,如果把历代帅哥做个排行榜的话,他也是位列前三的人物,书友们可能都猜到我要说的是谁了,没错,就是潘安。
潘安到底有多美呢?史料记载,潘安身高一米八五,眉目如画,皮肤白皙,气质阳刚中带着儒雅,如玉树临风,飘逸俊美。他走在路上,就会被人们围观,不要说妙龄少女,就连老太太都会向他乘坐的车上投掷鲜花水果,这就是成语“掷果盈车”的由来。
年少时,潘安不但美,还非常风雅,他在河阳县当县令时率领老百姓种植桃花,清风吹来,花香阵阵,春天来时整座城美不胜收,人们因此把潘安叫作“花县令”。潘安不但风雅还是个才子,他天资聪慧,笔力惊人,曾写下了《秋兴赋》《藉田赋》以及《悼亡诗》等名篇,文笔优美,词藻华丽,让人惊叹。
可惜的是,少年成名的潘安,官场路却走得并不顺畅。他生活的魏晋时期讲究追求享乐,社会风气非常浮躁,当时的人大多以过上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为荣。当时的西晋第一富豪石崇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名利双收,如果像孔子的弟子颜回那样穷困,就算学问再好,又有什么可炫耀的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到中年的潘安也开始走起了“捷径”,他攀附权贵,成为一名势利之徒,他努力与贾谧、石崇等权贵结交,对着权贵马车扬起的尘土跪拜,甚至做了荒淫皇后贾南风的帮凶。
这个贾南风在历史上可是大大有名,她是西晋傻皇帝司马衷的皇后,相貌奇丑无比,为人又荒淫狠毒,还喜欢弄权。史书记载,贾南风为了大权独揽,陷害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她把太子召进宫灌醉,趁着太子神志不清时,让他抄写一份有谋逆言辞的手稿,结果太子被废,其生母被处死。而那份手稿就出自潘安之手。正所谓种因得因,种果得果,贾南风倒台后,潘安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公元300年,潘安被押赴刑场砍头。
《晋书》最终给潘安的评价是“轻躁、势利、谄媚”,这个说法应该没有夸张,因为潘安的母亲也这样形容他。网上有一句话可以给潘安的人生做个注脚:生命的悲剧,往往不在于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在于它们变得苍老和鄙俗。如果没有变成汲汲于功利的结果主义者,潘安的人生也许应该更加美好吧?
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幻想着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成功。于是他们抱着功利的心态,拼命往“成功”的独木桥上挤,追求一夜成名,一朝暴富,有的人甚至不惜践踏尊严、失去自我。
不可否认,人追求好的结果是一种本能,好的生活是很多人积极上进的动力。可如果一个人只把结果和利益摆在前面,过程如何一律不问,那么功利心越重,就越容易失去自我;如果一个人终日陷在“想得到”和“做不到”的巨大落差中,心理也容易失衡,许多精神疾病就是这么来的。
结语
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斯玛特与威廉斯两位大咖的精彩辩论,我们对于功利主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功利主义是西方重要的道德学说之一,也是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之一。作为一种传承了数千年,且现在还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学说,功利主义当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说,它建立在我们普通人都能追求的各种目标和目的之上,不刻意制造神圣感,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目标。但同时,功利主义也确实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它把人的本质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也无法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认为,“功利原则不可能涵盖人类所有的行为”,而围绕着功利主义、善与恶的争论仍将继续,并且永不停息。
【编辑:刘挥】
相关内容:
【每日新书】《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的过度期待是如何“毁掉”孩子的。
上次推送内容:
【跟着二战学创业】《借势:互联网时代新营销法则》下|为啥农夫山泉KO娃哈哈?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如何权衡得失 ,做出最优的选择。
【跟着二战学创业】《小众行为学》|众口难调?那就别调。学B站扎根小众。
【听读史记学管理】穰侯列传|知进退,不受辱。
【吃瓜群众不乱扯】希望华为成为英雄企业吗?
【炳泽诗话】蹭流量
【党建读书会】057风险挑战:南海问题,海上军事安全意外事故
【党建读书会】058风险挑战:朝鲜半岛局势、台湾局势
《格局》(加字重发)|格局的大小决定成就的顶点。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袁隆平口述自传》|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生历程。
【跟着二战学创业】《竞争论》上|烧钱模式和收割模式的区别在这里。
【听读史记学管理】曹相国世家
【吃瓜群众不乱扯】种子没有胜利,胜利者是袁隆平。
【炳泽诗话】地球是圆的
【党建读书会】059风险挑战:中印关系,安全挑战的联动效应
【党建读书会】060推进富国强军,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